跨界光伏:热潮退去后的沉浮录
当光伏行业内部预警产能过剩和洗牌潮的声音越来越高,一些企业不顾一切地往里闯。在这一浪潮中,A股上市公司星光股份(SZ:002076)公告,其全资子公司星光发展拟以3000万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星光能源”,主要从事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维服务。
星光股份原名“雪莱特”,是2006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挂牌上市的老牌照明企业。看到分布式光伏的巨大潜力,星光股份决定跨界进入这一领域。回顾2022年,有7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掀起了一波跨界潮。然而,随着产能的大量释放,光伏行业已进入过剩周期,市场的形势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此时还要坚持跨界光伏的企业,是否应该醒醒?
跨界光伏的企业,很多都怀着不小的野心。比如滨海能源,规划的两个项目,一个是在包头某开发区建设10GW光伏太阳能电池片、5GW组件一体化项目;另一个是某工业园区年产15万吨工业硅、12万吨多晶硅、40GW单晶硅拉晶、40GW单晶硅切片及其它配套项目。准备覆盖晶硅光伏主产业链所有环节。琏升科技则聚焦于电池环节,准备投资相对前沿的异质结路线。计划包括在四川眉山建设8GW异质结电池项目,和在江苏南通建设12GW异质结电池项目。
相比之下,星光股份的3000万元启动资金已属小打小闹。不过,这些跨界企业的共同之处也很明显,主业不振、多年亏损、数次转型,如今想再找个“救命稻草”。星光股份前身雪莱特,原本是主做照明业务,自2014年开始转型,先后涉足充电桩、无人机、智能包装设备和锂电池生产设备等领域。但几次转型都不成功,业绩一直没有起色。
持续的业绩低迷和多次转型失败,让这些企业急于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而正在享受政策红利、风头正盛的风光新能源成为了不二之选。这些企业急于抓住新的机会与增长点,通过跨界光伏而逆风翻盘。然而,在光伏行业已经到了周期顶部还往里冲,这样的下注时机赌的不是“运”,是“命”了。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有些企业发现光伏市场的形势不对劲后,他们选择了“撤退”。2022年是光伏跨界的热闹年。据统计,跨界光伏企业的数量多达75家。由于时点稍早,一些企业抓住了新的发展机会与增长点,通过跨界光伏而逆风翻盘。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曾主营汽车内饰业务的钧达股份。
2021年,钧达股份通过收购捷泰科技全部股权而成功转型光伏,进入中游太阳能电池环节。一年就实现了业绩扭亏为盈,并跻身国内太阳能电池片领域出货TOP5行列。而更早一步的京运通、弘元绿能、双良节能这几家光伏设备商,借着行业的高景气度向上游切入(跨界硅棒、硅片生产),凭借先发优势在业内站稳了脚跟。
然而时移世易,今年下半年,跨界光伏热已经明显退潮。一些企业看清形势,选择了撤退或及时止损,对已开发、未开发的光伏项目进行抛售出清。
8月以来,水牛奶大王皇氏集团通过转让安徽皇氏绿能科技有限公司80%的股权给鲁严飞及经营团队控制的企业后,注销了旗下控股孙公司皇氏晶华(广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基本退出了光伏板块回归了水牛奶主业。
同时8月印刷油墨龙头乐通股份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终止对投资47亿元建设4.8GW高效HJT电池及组件项目,主体的投资由不低于40%的股权变更为出资持有5%的股权。
6月奥维通信则在《关于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中称:“鉴于交易各方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案进行了多轮协商和谈判后,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对价、业绩承诺、投后管理等交易方案的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跨界光伏的由热转冷也暗合了近一年来光伏板块低迷的市场走势。根据Wind数据横向对比,超30家光伏板块上市公司。而2023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数据,有接近半数企业营收同比呈现负增长,超半数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出现负增长。
光伏企业增长“失速”,高增长阶段已告一段落,跨界的故事没法再讲下去了,此时选择撤退哪怕是“一地鸡毛”也比将来丢胳膊断腿的好。
特别声明:本文中出现的商标及图像版权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差错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光伏1002023-11-24 06:14:00
-
光伏1002023-11-24 06:14:00
-
光伏1002023-11-24 06:14:00
-
光伏1002023-11-24 06:14:00
-
光伏1002023-11-24 06:14:00
-
光伏1002023-11-24 06:14:00
-
最新加入光伏品牌 更多>>